配资平台哪家专业 除掉朱可夫真不难,一次试探,斯大林意识到后果将是场灾难

发布日期:2025-02-10 22:20    点击次数:112

配资平台哪家专业 除掉朱可夫真不难,一次试探,斯大林意识到后果将是场灾难

为庆祝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苏联高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军事首长们齐聚一堂配资平台哪家专业,本是件开心事儿,其中有个小插曲却让斯大林心里堵得慌。

原来,身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照例压轴出场,怎料在此之前,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居然让所有人围着他站,请求国内外记者先拍一张不带斯大林的合照。

最怕功高震主,朱可夫显然有些得意忘形了。虽然斯大林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悦,文献中也从未记载过他对此事的正面回应,但从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强硬的政治领袖显然动了杀心。

其实斯大林和朱可夫之间一直存在嫌隙,分歧还不小。

“政委”是苏军的一大特色,苏联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设立这种制度的初衷,是希望往军队各级委派高素质军事人才,最大效率地纠正初期苏军存在的歪风邪气,提升战斗力。虽然名义上是部队中的副职,但根据最高统帅部规定,政委在必要关头可取代长官指挥部队。

展开剩余86%

由于政委的存在,苏军军事决策的制定者由一人变成两人,在更具民主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错误决策的发生。但客观而言,这种制度同样存在巨大缺陷:

能当上政委的政治觉悟都毋庸置疑,在看他们看来,忠诚的苏军战士就应该死在冲锋的道路上。

二战中,苏军政委刚硬地干涉部队长官军事决策的案例举不胜举,这反而起到了巨大的负面作用。1943年,最高统帅部还特意下了一道命令,禁止政委动不动就下令冲锋肉搏。

此外,政委制度的存在难免一定程度上打击基层官兵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影响士兵英勇作战的决心。

因此,自打苏联红军建立以来,苏军内部便一直存在“一元制”和“二元制”的讨论。不难想象,作为国家领袖的斯大林自然希望借助政委制度来加强对军队的管控,而身为军事首长的朱可夫则更偏向于确立军事长官在部队中的绝对权威。

其实,政委权力再大,也几乎不敢干涉朱可夫这种级别将领的指挥,但老朱仍不止一次尖锐地当众表达自己的主张,甚至不惜正面冲撞斯大林。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看到的场面更是让他背后生寒。

人们依旧对自己顶礼膜拜,然而官兵们显然更加崇拜朱可夫。后者被冠以“军神”、“胜利的象征”等称号,官兵忙不迭地张贴朱可夫的肖像,有时甚至忘了斯大林。

更可怕的是,这位在军中地位无可撼动的军事首脑,居然开始有意无意地插手政治。斯大林深知朱可夫的性格,一旦有了目标便会不惜代价地争取,不达目的不会罢休;想要他知难而退,那压根不现实。

斯大林的政治根基来源于绝对的权威,他显然不会容忍一个能量大到足以撬动自己统治的“副统帅”存在。于是,以手腕见长的他不久便设了一个局。

1946年4月,朱可夫得意不起来了:

当月下旬,有人在戈亚金诺海关截获了一辆火车,里面装满了从德国搜刮来的稀罕物件。

情报部门官员认为,这列火车应该属于某位腐败的苏军高级将领。最高领导人的心腹、苏联国家安全部首脑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接到圣旨,要求查处这列火车的归属,看看究竟是谁吃了豹子胆,竟敢给光荣的苏军抹黑。

很快,所有证据都指向了朱可夫。

从国家安全部的报告来看,如果用那种装炮弹的大木箱来装火车里的宝贝,能装满足足85大箱,摞起来像一座小山。

在证据尚未确凿的情况下,针对朱可夫的第二轮攻势便汹涌来袭。

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布尔加宁率先开炮,

打趣称自己去抄朱可夫家的时候,感觉自己“简直就像在德国”(指朱的宅邸里摆满了“战利品”)

;监察部门也适时插了一嘴,阴阳怪气地指责朱可夫是“典型的波拿巴分子”,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告诫其他人千万别跟他学。

朱可夫终于无法招架,不得不写了份认错书。事情到这一步还远远没完。1946年6月,苏联高层政治会议上,几位与会者突然讨论起一个问题:

朱可夫在柏林时曾跟西方国家走得很近,他是否有从事叛国活动、颠覆苏维埃政权、伺机窃取国家权力的嫌疑?

这套组合拳确实经典,强大如朱可夫,都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此时的他犹如被推到了绞刑架上,就差刽子手放下他脚下的木板了。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朱可夫的战友们站了出来。

老朱恐怕怎么也没想到,第一个为他出头的,居然是被他欺负惨了的科涅夫。

早在1944年初的切尔卡瑟战役中,作为最高指挥官的朱可夫患上重病无力支撑,科涅夫趁机找斯大林打了一波小报告,一踩一贬,顺势夺过朱可夫的指挥权,两人从此结下梁子。后来在进军柏林时,两人也是处处争风头,相互使绊,闹得极不愉快。无奈朱可夫能力更胜一筹,在两人的竞争中总是占据优势。

就在朱可夫生死攸关之际,科涅夫表示:

老朱会做不利于国家的事?别搞笑了,他绝不是那种人!

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也出来站场,力挺朱可夫;备受斯大林宠爱的罗科索夫斯基自然不忍心看自己的老领导身陷囹圄,积极为其求情。在一大批将领的解围下,朱可夫终于转危为安。

您以为斯大林做的这个局仅仅是为了除掉“功高盖主”的朱可夫吗?笔者认为,他的格局和意图比表面看上去可要大得多。

斯大林的真实用意,恐怕是在试探重整苏联军队的可能性。

首先,斯大林对朱可夫的警惕绝非无理取闹,后者曾不止一次地显露对政治权力的觊觎。而正如先前所说,以朱可夫的性格,不争取到自己预期的权位是不肯罢休的。

那么配资平台哪家专业问题来了:偌大的苏联最高领导层当真容不下朱可夫吗?或者这样问:以他的功勋,真的配不上在苏联权力中心拥有一席之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斯大林并非容不下朱可夫,然而战争造就的一是大批像朱可夫这样的勋贵,一旦开了个头,千千万万个朱可夫就会效仿。到时苏联政坛便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政权与军权重合的团体,无论对于斯大林个人还是苏联这个国家,这都将是可怕的灾难。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斯大林曾的确一度考虑过铲除朱可夫,当然,这里的“铲除”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杀死,而是像搞垮昔日的政治对手一样,让朱可夫在苏联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

然而,嗅觉敏锐的斯大林立马就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可怕后果。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科涅夫、华西列夫斯基们的表现给他提了个醒:

倘若下手太狠,必然引起军事统帅们的强烈不满;再往糟糕处想,朱可夫的倒台甚至会引发一场兵变,30年代的那场政治运动就白搞了。

从文献来看,这起事件自始至终,斯大林都几乎没有亲自表过态。他只是静静地观望,同时思索着自己想要的答案。

果然,此事过后,他换了一种更加温和的处置方式:朱可夫的名誉几乎没受折损,只是丢掉了一些重要职务,被下放到偏远军区打发时间罢了。

当然,笔者的看法或许是错的:斯大林这么折腾了一下朱可夫,可能别有用意。

1953年早些时候,也就是斯大林逝世前,曾不动声色地将朱可夫召回莫斯科。由于事发突然,斯大林还没来得及走出下一步便仓促逝世。倒是赫鲁晓夫白捡了个大便宜,借助朱可夫在军队中无上的影响力,最终坐上了头把交椅。

那么,斯大林当初折腾朱可夫意在敲打还是保护;临终前将其调回权力漩涡中心,究竟是想要委以重任还是单纯辅佐自己的“接班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平台正规配资_平台专业配资_平台期货配资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